【白苋的简介】
白苋,中药材,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中南及陕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白苋主治清热;利湿;解毒。主痢疾;泄泻;小便赤涩;疮肿;蛇虫螫伤;牙疳。
【药材名称】
白苋
拼音 Bái Xiàn
【白苋别名】
细苋、糠苋、野苋、猪苋。
【药材基源】
白苋为苋科植物皱果苋的全草或根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maranthus viridis L.
【采收和储藏】
春、夏、秋季均可采收全株或根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【白苋原形态】
白苋,一年生或二年生直立草本,高40-80cm。根白色,较茎稍粗。茎少分枝,有条纹,细弱,淡绿色或绿紫色。
单叶互生;叶柄长3-6cm;叶片卵形或卵状长圆形,长2-9cm,宽2.5-6cm,先端钝尖而微缺,基部宽楔形或近截形,两面光滑,上面常有一“V”字形白斑,叶脉下面明显。
夏、秋季开淡黄绿色小花,单性或杂性,为腋生穗状花序,或集成大型稀疏的顶生圆锥花丛;花被3片,膜质;雄蕊3个,比花被片短。胞果圆形,扁平,不开裂,极皱缩,超出花被片。
种子近球形,黑色有光泽,具环状边缘。花期6-8月,果期8-10月。
【生态环境】
白苋多生于庭园、路边及开垦后被废弃的沙荒地。
【资源分布】
白苋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中南及陕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【白苋的图片】
【白苋的性状鉴别】
白苋,主根圆锥形。全体紫红色或棕红色。茎长40-80cm,分枝较少。叶互生,叶片皱缩,展平后呈卵形至卵状矩圆形,长2-9cm,宽2.5-6cm,先端圆钝而微凹,具小芒尖,基部近楔形;叶柄长3-6cm。穗状花序腋生。
胞果扁球形,不裂,极皱缩,超出宿存花被片。种子细小,褐色或黑色,略有光泽。气微,味谈。
【用法用量】
内服:煎汤,15~30g,鲜品倍量捣烂绞汁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煅研外擦;煎液,熏洗。
【白苋的功效与作用】
白苋主治清热;利湿;解毒。主痢疾;泄泻;小便赤涩;疮肿;蛇虫螫伤;牙疳。
①盂诜:"苋:补气,除热,通九窍。"
②《纲目》:"利大小肠。治初痢,滑胎。"
③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"清热,解毒,利屎,止痛,明目。"
【白苋的复方】
①治疮肿:野苋、龙葵。煎水洗。
②治走马牙疳:野苋根煅存性,加冰片少许,研匀擦牙龈。
③治蛇咬伤:白苋全草,捣敷患处。(①方以下出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④治蜂虿螫伤:野苋,挼擦之。(姚僧坦《集验方》)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