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马当地美食联盟

【超简明系列】常见中药的作用汇总

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
  • - -
楼主

祖国医学是个大宝库。既然是大宝库,就值得去“发掘”。西医也经常需要给患者开中成药。里面的中药成分究竟有什么样的效果?


  半夏”“防风”“独活”这类名字怪怪的药有什么作用?

  “桃仁”“红花”“麝香作为后宫勾心斗角、逼人流产的常用中药,是怎样发挥作用的?

  大多数香料都是驱寒药物,是不是感觉“辣椒”“花椒”躺枪了?

  电视剧大长今出现的“附子理中汤”“龙胆泻肝汤”是不是听起来很高大上?

  女贞”“淫羊藿分别能滋阴、壮阳,听起来似乎就“少儿不宜”。

  蝎子”“蜈蚣这类毒虫可以通络止痛。

  青蒿治疟疾,百部灭虱子,茵陈驱蛔虫,南瓜子驱绦虫,古人的灭虫招数怎么这么多?


  中医治疗原则主要有八项,发汗、催吐、泻下、中和、清热、温中(驱寒)、消食、补益

  由这八项治疗原则衍生出解表(发汗)、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行气活血泻下(泻药)、助消化清热驱寒祛湿祛风湿止血安神止咳化痰平喘的药物类型。大多数常见中药都可归入以下几大类,每一大类下又有代表的方子。下面来一一解读。


一. 辛温解表

1. 麻黄:发汗解表、宣肺平喘、利水消肿

2. 桂枝:发汗解肌、温经通阳

3. 荆芥:祛风解表、透疹止痒、散瘀止血

4. 防风:散风解表、祛湿止痛、祛风止痉

5. 其他:紫苏、香薷、细辛、羌活、白芷、生姜

荆防败毒散:发汗解表、祛风除湿

(荆防败毒草苓芎,羌独柴前枳桔同;生姜薄荷煎汤服,祛寒除湿功效宏)

评:此类药物发汗作用较强,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重、发热轻、无汗、头痛身痛、舌苔薄白、脉浮紧等风寒表证。某些药物可适用于浮肿、哮喘、麻疹、风湿痹痛。

二. 辛凉解表

1. 菊花:疏散风热、平肝明目、清热解毒

2. 葛根:发表解肌、生津止渴、透发麻疹、升阳止泻

3. 薄荷:疏散风热、清头目-利咽喉、透疹止痒、疏散肝郁

4. 柴胡:和解退热、疏肝解郁、升阳举陷

5. 其他:桑叶、淡豆豉、牛蒡子、升麻、浮萍、蔓荆子

银翘散:辛凉透表、清热解毒

(银翘清热竹叶芦,解表荆豉与薄荷;祛痰牛蒡甘草桔,温病初起功效多)

评:此类药物发汗作用较弱,以发散风热为主。适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重、微恶风寒、咽痛口渴、头痛目赤、舌苔薄黄、脉浮数等风热表证。部分药物还有透疹解毒作用。

三. 补气方药

1. 人参:大补元气、补脾益肺、生津止渴、宁神益智

2. 党参:健脾益肺、补益气血、补气生津

3. 黄芪:补气升阳、益气固表、托毒生肌、利水退肿

4. 白术:补脾益气、燥湿利水、固表止汗、安胎

5. 其他:太子参、山药、甘草、大枣

四君子汤:益气健脾

(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)

评:中医补药分四大类,分别补气、补血、补阴、补阳。补气药物能增强机体活动的能力,特别是脾、肺两脏的功能。临床应根据不同的气虚证分别选用适当的补气药,兼有血虚、阴虚、阳虚者,可与补血药、补阴药或补阳药配合并用。

四. 补血方药

1. 当归:补血和血、调经止痛、润燥滑肠

2. 熟地:补血养阴、填精益髓

3. 首乌:补益精血、润肠通便、解毒散结

4. 阿胶:补血止血、滋阴润燥

5. 其他:白芍、龙眼肉

四物汤:补血调血

(熟地、当归、白芍、川芎)

评:此类药物均具有补血功效,主要适用心肝血虚,有的还兼能滋养肝肾。在西医的输血技术未发展起来时,中医的“补血药”具有优势。现在,补血药更多地发挥“调理”的作用。

五. 补阴方药

1. 沙参:养阴清肺、益胃生津

2. 麦冬:养阴润肺、益胃生津、清心除烦

3. 枸杞:滋肝补肾、养肝明目

4. 石斛:养阴生津、清退虚热

5. 其他:鳖甲、龟板、天冬、玉竹、黄精、百合、女贞子、墨旱莲

六味地黄丸:滋阴补肾

(熟地、山萸肉、山药、泽泻、丹皮、茯苓)

评:本类药物具有生津润燥、滋阴养液等功效,适用于肺阴不足、胃阴不足、肝阴不足或肾阴不足。

六. 补阳方药

1. 淫羊藿:补肾壮阳、健筋骨-祛风湿

2. 杜仲:补肝肾-强筋骨、安胎

3. 鹿茸:温肾补髓-强筋健骨、调经固带、补血生肌

4. 肉苁蓉:补肾助阳、润肠通便

5. 其他:仙茅、胡芦巴、续断、狗脊、补骨脂、锁阳、菟丝子

金匮肾气丸:温补肾阳

(附子、肉桂、六味地黄丸)

评:大家懂的,“”嘛,就要补阳了。补阳药主要适用于阳虚证。阳虚证包括心阳虚、脾阳虚、肾阳虚。肾阳为一身之元阳,乃诸阳之本,故补阳药主治肾阳虚。

七. 理气方药

1. 陈皮:理气调中、燥湿化痰

2. 枳实:破气消积、化痰除痞

3. 香附:疏肝理气、调经止痛(气中之血药)

4. 厚朴:行气燥湿、降逆平喘

5. 其他:青皮、枳壳、乌药、木香、沉香、丁香、川楝子

越鞠丸:行气解郁

(香附、川芎、山栀、苍术、神曲)

评:凡是能调理气机,使气行通畅的药物,成为理气药。大多气味芳香,性温,味辛苦。具有调气健脾、行气止痛、顺气降逆、疏肝解郁、破气散结的功能。

八. 活血方药

1. 丹参:活血祛瘀、凉血消痈、养血安神

2. 川芎:活血行气、祛风止痛(血中之气药)

3. 桃仁:破血逐瘀、润肠通便

4. 红花:活血通经、祛瘀止痛

5. 其他:鸡血藤、乳香、没药、延胡索、郁金、姜黄、益母草、五灵脂、穿山甲、地鳖虫、水蛭、泽兰

血府逐瘀汤:活血祛瘀、行气止痛

(血府当归生地桃,红花甘桔赤芍熬,柴胡芎枳加牛膝,活血化瘀功效高)

评:本类药物可扩张外周血管,增加器官血流量,抗血栓形成,改善微循环的作用。可行血、散瘀、通经、消肿、止痛。

九. 泻下方药

1. 大黄:攻下泻火、凉血解毒、活血祛瘀

2. 芒硝:软坚泻下、清热解毒

3. 火麻仁:润肠通便

4. 攻下药:大黄、芒硝、番泻叶、巴豆、芦荟

5. 润下药:火麻仁、郁李仁、胡麻仁、蜂蜜

6. 逐水药:甘遂、芫花、大戟、商陆、牵牛子

大承气汤:峻下热结

(大黄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实)

评:本类药物具有通大便、清热泻火、逐水消肿的作用,适用于便秘、实热内结等里实证。

十. 清热解毒

1. 金银花:清热解毒、凉血止痢

2. 板蓝根:清热解毒、凉血止血

3. 蒲公英:解毒消痈、利湿通淋、清肝明目

4. 白花蛇舌草:清热解毒、消痈抗癌、利尿通淋

5. 其他:大青叶、连翘、紫花地丁、败酱草、鱼腥草

五味消毒饮:清热解毒、消肿散结

(金银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)

评:热证是个重要而常见的证型,主要包括现代医学的各种急性传染病,也包括一些非感染性疾病。清热药性属寒凉,以清热泻火、凉血、解毒为主要功效。其中,清热解毒药适用于温热病、疮痛、疖肿、丹毒、斑疹、咽喉肿痛、痄腮、痢疾等。

十一. 清热泻火

1. 石膏:清热泻火、清胃热、清肺热、生肌敛疮

2. 知母:清热泻火、清退虚热、生津止渴

3. 栀子:泻火除烦、清热利湿、凉血止血

4. 其他:夏枯草、竹叶、芦根

白虎汤:清热泻火、生津止渴

(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粳米)

评:本类药物适用于急性热病而见高热、烦躁、口渴、汗出、谵语、发狂及肺热、胃热、心火、暑热引起的实热证。

十二. 清热燥湿

1. 黄芩: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、清热安胎、止血

2. 黄连: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

3. 黄柏: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、清退虚热

4. 其他:龙胆、秦皮、白鲜皮、苦参

黄连解毒汤: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

(黄连、黄芩、黄柏、栀子)

评:本类药物以清除湿热为主要功效,适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发热、口渴、胸腹痞闷、纳差、倦怠乏力、舌苔黄腻、小便发黄量少等证。同时对于肝胆湿热的黄疸、胁痛,湿热下注的泄泻、痢疾、带下、小便淋漓涩痛,以及湿疹臃肿等都可应用。

十三. 清热凉血

1. 生地:清热凉血、凉血止血、养阴生津

2. 丹皮:清热凉血、活血散瘀

3. 水牛角:清热凉血、清热定惊、清热解毒

4. 其他:玄参、赤芍、紫草

犀角地黄汤:清热解毒、凉血散瘀

(犀角、生地、芍药、丹皮)

评:本类药物适用于热性病高热神昏、身发斑疹、舌质红绛以及血热妄行所致的鼻衄、吐血、便血等证。

十四. 清虚热药

1. 青蒿:退虚热、清热解暑、清胆截疟、凉血止血

2. 地骨皮:凉血除蒸、清泻肺热

3. 其他:银柴胡、白薇、胡黄连

青蒿鳖甲汤:养阴清热

(青蒿、鳖甲、生地、知母、丹皮)

评:本类药物的主要作用为清退虚热,用于阴虚内热所致的发热、骨蒸潮热、手足心热、口燥咽干、虚烦不眠、盗汗、舌红少苔、脉细数等证。

十五. 清化热痰

1. 瓜蒌:清热化痰、理气宽胸、消肿疗痈、润肠通便

2. 贝母:化痰止咳、清热散结

3. 其他:前胡、竹茹、海藻、昆布、天竺黄、葶苈子、海蛤壳

清气化痰丸:清热化痰、降气止咳

(胆南星、瓜蒌仁、陈皮、黄芩、枳实、制半夏、茯苓、杏仁)

评:本类药物多属寒性,具有清化热痰的作用。适用于痰热郁肺、痰稠色黄、咯痰不利以及痰热所致的癫痫、惊厥、中风、瘿瘤等。应用时还常配伍清热药。

十六. 温化寒痰

1. 半夏:燥湿化痰、降逆止呕、消痞散结

2. 天南星:燥湿祛痰、祛风解痉、解毒消肿

3. 其他:旋覆花、桔梗、白芥子、白前、白附子

小青龙汤:温肺化痰、平喘止咳

(麻黄、桂枝、细辛、干姜、制半夏、五味子、白芍、甘草)

评:本类药物性温燥,可温肺化痰。痰清稀、易于咳出用此类药。

十七. 止咳平喘

1. 杏仁:止咳平喘、润肠通便

2. 百部:润肺止咳、灭虱杀虫

3. 苏子:降气化痰、止咳平喘、润肠通便

4. 紫菀:润肺化痰止咳、开宣肺气

5. 枇杷:化痰止咳、和胃降逆

6. 其他:款冬、白果、桑白皮、马兜铃、葶苈子

止嗽散:止咳化痰、宣肺疏表

(紫菀、百部、白前、陈皮、桔梗、荆芥、甘草)

评:用于伴气喘的咳嗽。

十八. 芳香化湿

1. 苍术:燥湿健脾、祛风胜湿、明目

2. 藿香:解暑化湿、和中止呕、行气止痛

3. 砂仁:化湿开胃、温中行气、安胎

4. 其他:佩兰、厚朴、白豆蔻、草豆蔻、草果

平胃散:燥湿健脾、行气和胃

(苍术、厚朴、陈皮、甘草)

评:凡具祛除湿邪,用以治疗湿性病证的药物,称为祛湿药。芳香化湿药物气味芳香,性偏温燥,具有化湿健脾的功效。

十九. 利水渗湿

1. 茯苓:利水渗湿、健脾补中、宁心安神

2. 茵陈:清利湿热退黄、驱蛔止痒

3. 泽泻:利水通淋、渗湿止泻

4. 薏苡仁:健脾止泻、清热排脓、渗湿除痹

5. 其他:猪苓、车前子、滑石、木通、通草、金钱草

五苓散:利水渗湿、温阳化气

(泽泻、茯苓、猪苓、白术、桂枝)

评:此类药物具有利水退肿、利湿退黄功效。

二十. 祛风湿药

1. 独活:祛风湿止痛、散寒解表

2. 威灵仙:祛风除湿、通络止痛、软坚消鲠、解毒消肿

3. 其他:桑寄生、羌活、秦艽(jiāo)

独活寄生汤:祛风湿、补气血、益肝肾、止痹痛

(独活、桑寄生、杜仲、牛膝等)

评:此类药物可祛除风湿、散寒、舒筋、通络、活血、止痛、强筋壮骨作用。用于肢体疼痛、关节不利、麻木不仁、腰膝酸痛、半身不遂等证。

二十一. 温中祛寒

1. 附子:回阳救逆、补火助阳、祛寒止痛

2. 干姜:温中散寒、温肺化饮、回阳救逆

3. 肉桂:补火助阳、祛寒止痛

4. 其他:乌头、吴茱萸、荜菝、荜澄茄、丁香、高良姜、小茴香、花椒

理中汤:温中祛寒、补气健脾

(人参、干姜、白术、炙甘草)

评:性温热,有温补阳气、散寒的功效。很多香料属此类。

二十二. 止血方药

1. 小蓟:凉血止血、解毒消痈

2. 三七:化瘀止血、活血定痛

3. 白及:收敛止血、消肿生肌

4. 地榆:凉血止血、消肿止痛

5. 其他:大蓟、槐花、白茅根、侧柏叶、仙鹤草、血余炭、茜草、花蕊石、艾叶、藕节

十灰散:凉血止血

(大蓟、小蓟、荷叶、侧柏叶、茅根、茜草等)

评:适用于出血病证,如咯血、呕血、尿血、便血、崩漏、紫癜、创伤出血。现代研究证实,本类药物能缩短凝血时间、促进局部血管收缩、抑制纤溶酶活性等作用。

二十三. 平肝熄风

1. 天麻:熄风镇痛、平肝潜阳、祛风止疼

2. 钩藤:熄风止痉、清热平肝

3. 全蝎:熄风止痉、攻毒散结、通络止痛

4. 其他:石决明、牡蛎、珍珠母、代赭石、刺蒺藜、蜈蚣、白僵蚕、地龙

天麻钩藤饮:平肝熄风、清热安神

(天麻、钩藤、石决明、山栀等)

评:本类药物具有镇静、抗惊厥、降压的作用。主要用于肝风内动、惊厥抽搐、肝阳上亢、头晕目眩病。

二十四. 消导方药

1. 山楂:消食化积、活血散瘀

2. 麦芽:消食化积、退乳消胀

3. 鸡内金:健胃消食、固精止遗、化坚消石

4. 其他:神曲、谷芽、莱菔子

保和丸:消食和胃

(山楂、神曲、莱菔子、半夏、茯苓、连翘、陈皮)

评:本类药物开胃健脾、促进食欲。适用于食物不消化所导致的厌食、嗳气反酸、恶心呕吐、大便失禁、消化不良。

二十五. 重镇安神

1. 龙骨:镇静安神、平肝潜阳、收敛固涩

2. 磁石:潜阳安神、聪耳明目、纳气平喘

3. 其他:牡蛎、琥珀

朱砂安神丸:镇心安神、清热滋阴

(朱砂、黄连、生地、当归、炙甘草)

评:安定神志的药为安神药,分重镇安神和养血安神。重镇安神药多为密度大的金石贝壳类物质,多用于心悸失眠、惊厥发狂、烦躁易怒等阳气躁动、心神不安的实证。朱砂等药物具有神经毒性,其安神作用可能由于使神经麻痹而发挥“药效”。

二十六. 养血安神

1. 酸枣仁:养心安神、敛汗

2. 远志:宁心安神、去痰开窍、消散痈肿

3. 其他:柏子仁、合欢皮、夜交藤、秫米

酸枣仁汤:养血安神、清热除烦

(酸枣仁、川芎、茯苓、知母、甘草)

评:多为植物种子,用于心气不足、阴虚血少、心神失养导致的心悸怔忡、失眠多梦。

其他:

1. 安胎:白术、杜仲、黄芩、砂仁

2. 明目:白菊、枸杞、蒲公英、苍术、磁石

3. 润肠通便:首乌、肉苁蓉、桃仁、火麻仁、瓜蒌、杏仁、苏子

4. 凉血止血:板蓝根、栀子、生地、青蒿、小蓟、地榆、十灰散

5. 驱虫:青蒿-清胆截疟、百部-灭虱杀虫、茵陈-驱蛔止痒


欢迎关注“实习医学生”微信公众平台~~



举报 | 1楼 回复

友情链接